上汽成长的烦恼 40余亿试水双龙作学费
[导读] 放弃双龙汽车,是上汽集团的智还是不智?2009年初,上汽集团毅然决定让双龙汽车进入破产保护程序,这是一计“赌”,但输赢迅速得到了验证。
从上汽双龙看海外投资
回头看看上汽收购双龙汽车这桩事。我觉得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。
第一, 收购时要注意头寸。有多大的头带多大的帽子。千万不要学某些企业,将风险放大到自己无法承受的地步,一心想着盈利,最终导致翻船。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一年,双龙汽车的巨亏计提,吃掉了上汽大部分的利润,但仍然不至于因此而亏损。
第二, 系统性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。
就我个人来看,上汽在投资双龙汽车这事上未考虑到系统性风险。系统性风险是什么?在这个案例,是民族的排他性,是无法共融的文化。
尽管放在大面上看,2005年底收购一家韩国汽车企业,应该是价值低估时。当年的韩国现代,如今已经走出低谷,想来投资回报率应该相当不错。(不过,当然上汽无法买现代,现代也不会让出控制权。)
但整个韩国的投资环境并不佳。回过头来观察,有多少欧美企业敢去韩国投资,除了通用汽车,也仅仅是趁大宇汽车破产时抄了一下底。民族的狭隘和排他性,已经在全球达成共识。在这样一个环境下,即使选择了一只好股票,也仍然会因大势不佳,而跟随大盘下跌。
第三, 庆幸的是,上汽知道及时止损。
在谈到投资,大家言必称巴菲特时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,在2008年大熊市前,巴菲特可是卖了不少股票、准备好了足够的现金。连巴菲特这样全球闻名的持股者也知道高抛低吸,而并非外界想的死捂时。我们只能更深刻地认识到:所有的投资都一样,你永远不要爱上你所购买的股票或投资。该断则断,好也断,不好也断。
其实当上汽决定双龙汽车进入破产保护程序时,就知道最坏的结果是什么?试想想,如果上汽还执迷于收购的错误中,死不认错,死守双龙汽车。这场长达70多天的双龙汽车罢工,将是怎样的局面?是资方和劳方的矛盾,还是上升到民族的冲突,国与国间的冲突?
既然最差的结果就是投资亏损,那么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将冲突升级化。更何况,迟一天退出,就要多承担资方的责任(但劳方不愿意承担工作的责任,这里就存在不对等),就要多付出钱给那些罢工的工人们,就要更多地为这个可能“死亡”的双龙汽车贴钱。
《伟大的博弈》的作者戈登说过,如果一项投资让你无法入眠,那么就不是好的投资,就需要放弃。无数次的经验证实这是一个相当对的建议,所以双龙汽车就是这个该放弃的投资。
就上汽收购双龙汽车这件事来说,对错各一半。上汽犯错的出发点,是因为不甘心平庸,想变得更强大。从出发点看,没错,错在操作时未考虑周全。但不走出去,哪里知道自己短在哪里?
打个比方,如果将中国汽车企业视为一个孩子,那这些错就是必然要经历的。因为成长中的孩子注定会犯下一些错误,会摔一些跤。但如果你担心他摔跤,就将他拴在腰间,那这个孩子走出去后还是会摔跤(除非他不走出去)。
(责编:枭宇)